P300-BCI-原理和典型算法简介——转自数据科学社区-DataFountain



基于P300的BCI系统是目前最常用的头皮脑电BCI系统之一,该系统以ERP(event-related potential)中P300电位作为目标信号。P300电位是与大脑决策过程相关的ERP成分,反映着大脑对外界刺激的评价与分类过程。实验中,通常利用oddball范式诱发P300电位。从EEG上看,P300是在大脑接收目标刺激后大概250-500ms内出现的正向偏移电位。
下图展示了通过oddball范式为正常站立状态下受试者呈现Non-target(80%)和target(20%)视觉闪烁刺激时,在Pz导联处检测到的ERP时域波形图。在图中,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:相较于Non-target,在target刺激呈现后400ms处出现明显的正向偏移电位,即P300电位,且顶叶脑区激活程度增强。


P300-BCI进行目标识别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基于oddball范式对刺激呈现进行时间编码,并检测每个时间间隔内脑电信号中是否出现P300诱发电位。如在1988年,Farwell和Donchin基于行列闪烁编码范式设计了6*6矩阵键盘(共36指令)的P300 speller系统中,通过确定诱发出P300的行闪烁和列闪烁时间定位目标指令,再基于检测到的目标指令,系统给出相应字符的输出。

几种典型算法
由于P300 BCI具有显著的时域特征,在目前的P300-BCI研究中,多采用基于检测P300诱发电位的出现与否对信号进行检测。根据脑电图特征判断P300诱发电位的存在与否,可以认为是一个具有判别函数的二元分类问题,其决策超平面定义为:
w⋅f (x) + b = 0
其中x是特征向量f(⋅)是一个转换函数,w是一个分类的权重向量,b是偏差项。对于非线性可分离问题,f(⋅)可以表示将特征映射到更高维空间的核转换,以尝试创建线性可分集。对于线性方法, f (x) = x。目前常用的解码算法都是通过解决w和b来实现的。
因为假设P300是针对n个行/列之一的增强引出的,且P300响应对于行/列刺激是不变的,所得到的分类被视为各行以及列的得分特征向量之和的最大值:

通过分别为目标和非目标刺激分配+1和-1的类标签,该设计选择与训练的超平面具有最大正距离的脑电响应。这理想地类似于选择强烈表示的由训练数据定义的特征P300的响应。预测字符位于矩阵中预测的行和列的交点处。因为等式(2)和(3)对于恒定偏置项b是不变的,所以不需要计算它。
参考文献
Krusienski D J , Sellers E W , Cabestaing F , et al. A comparison of 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 for the P300 speller[J]. 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, 2006, 3(4):299.

LDA
线性判别分析(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,LDA)是P300 speller中常用的典型分类方法,具有计算量低、分类效果良好等特点。


LDA通过将高维样本数据投影至低维空间,保证样本数据在该空间中有最大类间距离和最小类内距离,其目标函数可表示为下式

其中,为类间散度矩阵,为类内散度矩阵。通过求解最大的个特征值和对应的个特征向量,得到投影矩阵;
参考文献
Blankertz B , Lemm S , Treder M , et al. Single-trial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ERP components — A tutorial[J]. Neuroimage, 2011, 56(2):814-825.

备注

本文章为公益性质,旨在为脑机接口开发人员、研究人员提供数据下载途径,共同促进脑机接口行业的发展。
如有侵权,请联系博主。
若诉求合理,可删除文章。

如链接失效,可联系博主微信:BCIRobot


文章作者: BITBCI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BITBCI !
  目录